2009年12月17日星期四

琼剧重返戏剧大家庭“下南洋”今晚催泪

摘自厦门晚报,作者:龚小莞 2009年12月7日海南岛是移民岛,先人大半来自福建,海南话属闽南方言,至今还保留着闽南语的基本韵律。琼剧用海南话演唱,厦门观众有扑面而来的亲切感。在昨晚上午的媒体见面会上,海南省琼剧院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由该团创排的现代京剧“下南洋”将于今晚在海沧文化艺术中心剧场接受专家评委会的检阅,据说剧情极其感人,观众需要多备几包面纸。 琼剧在清代称为“土戏”,300多年的历史比京剧还要悠久。但近二十年在全国戏剧舞台几乎看不到琼剧的身影,此次“下南洋”入选中国第11届戏剧节,标志着琼剧重返中国戏剧大家庭。 据介绍“下南洋”以海南家侨乡文氏家族三代人的命运遭际为线索,采用编年体的结构方式,既大开大阔,又细致入微地表现了离乡者“下南洋”和留守者望“南洋”的双向历史,是一幅可歌可泣悲壮感人的心灵画卷。该剧由著名剧作家罗怀臻编剧,著名戏剧导演艺术家曹其敬执导,著名舞台美术设计刘元声,著名戏曲作曲金山,著名灯光设计邢辛以及青年导演黄伊群等国内名家参与创作。海南话闽南话真像啊!琼剧300百年来首现厦门,观众还能看得懂还觉得不错

中国戏剧节第二次点评会“阿搭嫂”赢得最多赞誉摘自厦门晚报,作者:龚小莞 2009年12月8日 中国戏剧节第二次点评会举行。越剧“大道行吟”将孔子的故事搬上舞台,受到了专家的关注。厦门市金连升高甲戏剧团的“阿搭嫂” 赢得了专家最多的赞誉,其“丑中见美,美中见丑”的艺术表现形式受到了肯定。 原文化部艺术法规司司长,戏剧评论家康式昭指出。
“大道行吟” 突破了越剧在题材上的限制,创作意图很好。但是剧本迈出的步子太大,未能很好地扬长避短,把孔子写成一个充满七情六欲的凡人,许多国人无法接受。“中国戏剧” 杂志社副主编罗松则表示,他不明白“大道行吟”的观众定位问题,戏中无茅盾冲突,情节淡化,而且穿插了不少孔子语录,普通百姓看不明白。 罗松评价说,草根性,喜剧性,文学性,剧种个性化,是“阿搭嫂”的四大亮点。原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研究员孙豹隐则建议,剧目在保持人物形象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可对人物性格稍加改动,进一步突出这个时代对思想道德的呼唤。 伴着高亢嘹亮的音乐,本届戏剧节的好戏之一,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剧团创作演出的大型秦腔现代剧“大树西迁”,昨晚在人民会堂亮相,这是鹭岛首次上演秦腔大戏,许多观众赶来“尝鲜”。 该剧根据上世纪50年代以交大为代表的一批高校,科研究院所响应党的号召,从沿海大规模西迁内地,投身西部开发建设这一史实为背景,以孟冰茜教授一家三代人西迁50年的奋斗历程和生命轨迹为主戏,歌颂了新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是我国现代戏创作的重镇。“大树西迁”2004年曾以眉卢剧的形式搬上舞台,经过重大修改,今年5月以秦腔形式搬上舞台,被著名作家陈忠实称为“一步壮写知识分子的英雄史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