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也有“粉丝”了戏剧节剧目用突破性的创新讨好观众! 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带来莲台好戏,厦门的戏迷这些天看得好不开心好不过瘾。大饱眼福之余,戏迷们也得到了许多思想上和艺术上新的感悟和启迪。 在笔者已看过的七部作品中,古代题材只占两部,即台湾话剧““呐喊窦娥”和越剧“大道行吟”;近代题材有四部,即“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天地文通”,“红色浪漫”和“阿搭嫂”,现代题材只有一部,就是厦门歌舞剧院的“停一停,等等我们的灵魂”。由此可见敏感的现代题材仍然是创作者不太愿意触碰的,而经典的题材,剧目首先思想上已经有定论,在创作上比较有把握,也更能讨好观众。不过除了“天地文通”运用传统话剧元素,端出了一桌中规中矩的文化大餐之外,其他几部古代,近代题材的作品都融合了新的表现形式,尤以总政话剧团的话剧“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为最典型的代表。在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种“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畅想”有突破性的创新,一是采用了政论的编剧方式,不以故事取胜,而是着种于思想方面的论争;二是对历史人物有新的评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三是引出了许多历史人物,比如:李自成,斯大林,列宁等,时空对话十分精彩;四是充分运用毛主席的文章和诗词,使台词非常生动有力;五是景别虚实结合有度,多媒体舞美设计时尚绚丽,前后台景相得益彰,类似影视中的叠化镜头。唯一觉得遗憾的是,毛主席都是与过往历史人物对话,如果能够设计与当今的某些人物时空对话,想来应该更具有现实意义,更有利与观众深层思考。当然多一点与现场观众的互动,演出效果还会更好。 厦门歌剧院演出的“停一停,等等我们的灵魂”称为音乐歌舞剧可能会更准确些,一笔从天而降的巨额遗产激起一个三口之家及周围各色人心底的波澜,歌,舞,话相结合有不少的创新。经过歌剧“阿美姑娘”,音乐“雁叫长空”的历练,伴随着几位骨干从歌唱演员,舞蹈演员到话剧演员的华丽转身,厦门歌舞剧院此番来了综合实力总爆发。 厦门的第二个出场的作品高甲戏“阿搭嫂”和杭州的“大道行吟”不约而同使用了现代生活词汇,给观众出其不意的喜剧效果。“阿搭嫂”中的“评职称写论文”, “大道行吟”中卫南公说南子是孔子的“粉丝”,都让人忍俊不禁。如果说“阿搭嫂” 独特的傀儡丑是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发展,那么“大道行吟”中对孔子名言名句的巧妙穿插则是现代人对历史的全新破译和深刻解读。正因如此“大道行吟”比另一部越剧“红色浪漫”显得更为丰富更有深度。 台湾话剧:“呐喊窦娥”在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一群年轻人穿着时装表亚古人古事,虽然思想主题上还没能进一步深化,但引申出来的含义还是强烈地表达了现实的无奈和失望。就本届戏剧节而言,上述表现形式上的创新仅仅是冰山一角,后半阶段应该还有更多的惊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