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0日星期一

排戏的一点感想!

时光倒流回到2006年,为了改编“玉堂春”这一出戏以便参加2006年台湾举办的“世界华人歌仔戏”大汇演,在小姗绞尽脑汁苦思良策,经过三个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修改剧本的任务,也顺利的完成了之台北城市舞台演出的任务。当时在修改剧本时,因为考虑到演出时间不宜太长,因此,删除了很多的情节和歌曲,特别是子良为苏三而谱的三首曲子,也只好一一 割爱了。

事隔四年后的今天,重新把新编“玉堂春”中的“苏三起解”当成一个片段来演出,就在本月23日(星期日)晚上7点30分,在淡滨尼东民众俱乐部二楼的礼堂演出。

上图:苏三在“起解”中的造型
在还没排练之前,心中充满着疑惑,也蛮担心观众会看到找周公,主要的原因是这段的剧情和唱腔给人的感觉是比较沉重的,而且如果原原本本的照演,不加入任何的色彩或者花样,演起来给人的感觉将会是死气沉沉的,毫无激情可言!因此,在决定排演这段时,就已经开始在动脑筋如何从沉沉的剧情中解放出来?特别是剧中另外一个主人翁押差崇公道,唱词和道白虽然不多,可是却是一个穿针引线的重要人物,如果只是着重在强调苏三这个可怜人物的表演的话,那就失去了人物互相交流的主导线上,无法细腻的凹显崇公道这个有善心又可爱的小人物,而只是纯粹的在交代一个故事的过程如此而已啊!如何让平淡的戏看起来感觉到温馨和令人难忘呢?又如何让只有两个人的戏,从什么角度让他们栩栩如生的展现在舞台上?

应该如何通过什么手段以简单的剧情来体现苏三和押差崇公道最后结为义父义女的一段过程呢?其实心中也得确没有一个确实的答案,只是一直不断的在心中思索如何把这段戏弄得活泼些,又充满人情味?

饰演崇公道的是黄智清,和他开始排练时,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稳固的舞台蓝图思维,我只知道必须给这个押差一个很鲜明的人物形象,因此,一出场时,给他加了很多个性化的动作,比如喝酒,表示他是一个爱喝酒的人,而且三番几次不耐烦地呼喝苏三赶快走路,塑造了一个凶神恶煞,难以相处的公差,与苏三柔弱冤屈的可怜形象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在押解的过程中,他看到苏三不断的啼哭,不断的喊冤,忍不住心中的好奇,想要了解苏三的冤情,在这一大段的唱腔中,我采用了两人互相配合的动作,切断唱词加入锣鼓点作为加强人物表演的一个手段,崇公道时而是押差时而又变成一个反面无情见钱眼开的公差,不断的抽打苏三,逼她招供。这个桥段如果通过电影手法来拍摄,观众就一目了然,因为电影镜头可以转换得很快。可戏曲舞台表演的速度却没有电影直接如此的诠释。所以,而我采用的其实就是一个现实和回忆桥段的结合体,因此难免会混淆观众的视觉,也引起疑惑。

排了这个折子戏之后,感觉自己在排练手法上似乎又上了一层楼,以前想也不敢想自己可以随意的像叠积木一样的随意变化花招,可是在这回的排练里,让我深深得体会到其实戏曲表演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念进行创造或者变动的,当然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必须符合剧情合理性的发展结构基础上加以变动而不是 天马行空般乱叠积木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