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1日星期五

2009年宜兰国际文化艺术节四

2009年8月30日演出-“血染金銮殿”观后感点滴录
“血染金銮殿”在宜兰演艺厅的演出一致获得当地观众和学者的好评和肯定,这令人很开心和安慰!它好看的一个主要关键就是故事的情节很感动人,当中的夫妻情、母子情、兄弟情、君臣情,错从复杂,扣人心选!观众在最后结尾时,都洒下了同情和无奈的泪水,在乐队的衬托下,灯光的营造下,演员演得动情,赢来了不少的赞美声啊!这里收集了一些观众的意见,与大家分享和探讨,欢迎您加入讨论行列中。

郑英珠小姐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2006年的“玉堂春”和今年的“血染金銮殿”的舞美设计都非常的雷同,同样都是以白色的布条来作为背景,这白布条的意境和用意何在?白色的布条从一开始就一直悬挂在舞台上,给人不吉祥的感觉?厦门学者曾学文也提出同样的问题?我倒是没有想到白色布条给人在视觉上的感觉,加上没有进一步的向旭文了解,因此,也只能把所知道的简单的解释一下。针对这个问题,可能需要舞美设计者旭文来解答了?

曾学文先生也针对乐队与演员的配合不够紧密和准确,因此,今后的排练演员与乐队务必要不断的练习和配合,对演员的表演身段基本上他很满意。也有的观众提到说:饰演匡正的演员个子高大,以身材来定论的话,主人翁董文伯和皇帝的身材在舞台上就显得黯然失色了,被压比下去了。针对此点您有任何的意见和看法吗?欢迎提出看法哦!

传习班有位家长问我说:林妹妹,好可怜哦!剧中多数了,包括您都死了耶?我惊讶了一下说:没有公主最后并没有死啊!你为什说公主最后死了呢?,对方说:因为你身上披着一条长绫,那就是说你上吊自杀啊!。 此时我才猛然醒过来,原来台湾观众对传统中的事物是那么的清晰和了解,戏台上的道具所代表的含义和目的,他们都分得很清楚,反而是我们自己完全没有意识到,而当初我之所以加上红绫,纯粹是为了加深线条的美来营造一个忧郁的意境,在新加坡演了那么多场,都没有人提出,没想到台湾的观众却以物定景,拓展思维,我服输了。

可爱的小益春也很认真的在看我们的演出,然后对我说:“看到驸马疯了,我很害怕;还有林妹妹您真坏,为什么不认驸马呀!。”还有传习班的小花旦靖家看了我们的演出之后,对驸马和公主扮相和表演羡慕万分,到达要流口水的境界,看我们多厉害啊,竟然把她的魂给勾过来,成为她心目中的新偶像耶!靖家她还说:看到舞台大家都不认真驸马时,非常的生气,忽然看到小惠大声说,他是真驸马,哇!她好开心说:终于有人出来作证了;你看:她看戏看到入神,把假戏当真,的确出乎我意料之外啊!还有一位老伯伯观众,也对我们的演出赞不绝口:演得好、唱得好,音乐听,很好看!有位年轻人观众说:有些部分剧情的节奏慢了些,应该可以更加快的速度来进行与表达。有些当地观众是冲着要看看新加坡的民间剧团演出水准到哪里而来?哈!不看还好,一看之下,竖起大拇指,连声赞好!更有一位观众,看了演出之后,就即刻到柜台购买我团出版的VCD和CD。

此次,我们特地带了为两地交流演出的特刊到台湾,鼓励观众购买,售卖所得全部捐赠八八水灾,一个问题来了,特刊上都是简体字,台湾观众看得懂吗?如果出版的是繁体字,那新加坡的年轻人看得懂吗?为了简体字和繁体字,我和小姗也伤透脑筋,最后,为了照顾新加坡观众我们决定采用简体字来出版。有位台湾观众一看到简体字的刊物,翻了几页,很无奈的说:都是简体字,不看了!看顺得哥来失嫂意,看来文字的简繁也成了日后刊物出版的矛盾之一了,唉!

针对我的话化妆和头饰,大家都说阿旺老师把我画得很美,再加上孟逸巧手的梳头,我的整个造型和平时判若二人,完全不一样,礼凤就说:当我从外面回来,站在她前面时,她很惊讶:我出奇的美。看来化妆和梳头造型的设计是塑造人物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其实,还有很多的意见都来不及收集,如果您有听到任何的意见和声音,欢迎上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哦!
===========================================

1 条评论:

  1. 两出戏舞美设计的雷同主要原因当然是经费不够,不得不从简,但这也是我偏爱抽象视觉效果的原因。但是,《玉堂春》和《血染金銮殿》的设计理念是完全不同的。《玉堂春》的设计理念是从Art Nouveau得到灵感,利用不同的纱布组合来程献不同场景。《血染金銮殿》的纱布则是代表传统道德中的“四大柱”,分别是“忠、孝、廉、义”。这四大柱和剧中人物利益的冲突也是贯穿全剧的核心主题,因此一直出现在整出戏的进行当中,但是在不同场景中都加以适当的“掩饰”;它是一直存在的,但被大家忽略了,直到东窗事发后这四大柱才慢慢被剧中角色察觉。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