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2日星期二

《笔谈2009台湾戏曲节》 张姗兰

这回随团到台湾歌仔戏发源地宜兰参与戏曲节的演出,我获益不少、感触良多。

戏曲节在宜兰演艺厅开锣,武吉班让福建公会芗剧团受邀共襄盛举,可说是别具意义的。演出机会让团员们把努力的成果展现在台湾观众的眼前,可以听取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众的观点或评语以改进自己;我们的幕后工作者可以通过接触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和志工们,了解当地剧场的运作方式,学习优点,对日后举办类似演出活动有实际的助益。

戏曲节活动进行期间,有个熟悉身影天天都在演艺厅的观众席上出现,他是宜兰县文化局局长吕春山。吕局长是身体力行、付诸行动的最佳典范,他透露每天捧场的原因是要给予所有团体实际的支持与鼓励,多么鼓舞人心的一句话!

我难得当一个“全职观众”,几乎天天在演艺厅里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慢咬细嚼着戏曲飨宴,何其惬意。我犹如刘姥姥游大观园,有不少初体验。第一次在三面式舞台观赏戏曲表演,视觉有“一目了然”的感觉;第一次观赏芗剧、歌仔戏、本地歌仔、北管戏齐聚一堂相互争辉绽放魅力;第一次欣赏到本地歌仔的老艺人演出《什细记》,他们对传统艺术的不弃不舍,触动我的心弦;第一次在剧场看扮仙戏(下图)、跳加官;第一次观赏到独具特色的北管戏。老实说,对于北管戏曲我是门外汉,只晓得“北管”此名称是台湾仅有。对于官话我是鸭子听雷,但戏中道白又有南管的闽南土腔, 这种“一戏二腔”的现象颇令人好奇,看来北管戏的原汁原味风貌和艺术性值得深一层地去认识,只是我对于检场在表演进行中进进出出的接受度不大。

整个戏曲节汇演活动在我看来是圆满成功的,节目内容的编排相当丰富。在地的民间剧团获得了走入内台殿堂的契机,得以增值;可惜有些稍欠理想之处,借此提出,笔者不是吹毛求疵,只是冀望歌仔戏有更完美的舞台形象,若拙见有误,还望指正、见谅!
据知部分剧团因以“活戏”方式呈献节目,而无法提供字幕。部分表演者的道白说得太急,语调少了感情的处理,使得观众听不清楚,难以投入。记得其中一个剧团虽有放映字幕,但是演员依然习惯随意增删台词,道白的顺序颠倒,导致字幕操作员乱了阵脚,结果无辜的被观众呛声。我想,在这种情况下,取消字幕放映可能是比较理想的做法。

另一现象是,当中有些剧目的故事情节发展相仿,处理手法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导致新鲜感和吸引力都被削弱了,十分可惜。我看完戏后,由于剧情雷同竟张冠李戴,把剧团名称和剧目混淆了。

倘若要将喜闻乐见的歌仔戏之美呈现在舞台并推介给新的观众群,除了剧本、角色的筛选之外,龙套和群众角色的配合也是不容忽视的;发现有些龙套和群众角色忽略了自己的重要性,甚至不经意地把日常生活中的小动作带上舞台,破坏了整体视觉。戏曲演员不足是存在的事实,但在这类大型节目中,细节或许要多加留意,观众的眼睛毕竟是雪亮的

至于有些角色的穿著也似乎格格不入,例如在同一个戏里,出现传统式和改良式两种风格极端的服饰。另一点令我疑惑的是,生的角色为何穿着绣鞋?感觉怪怪的;还有,忘了是哪套戏里,其中一个龙套竟然穿着一双名牌的黑鞋子出台!如果在外台演出以上所提及的应该不会惹眼,但是在剧场里,当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舞台时,问题就凸显了。
台湾戏剧馆歌仔戏传习班演出的《翠山情缘》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个成立七年的民间团体,要集合成人、青少年和儿童的力量传承艺术文化并非易事,当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问题不计其数,然而,传习班却能够突破逆境,创下演出佳绩,我不禁肃然起敬。

我认为,每一次演出有遗憾,下一次就有进步的空间。当晚的表演,虽然出现一些失误,例如尚书出场时无线麦没开、个别演员的道白讲得太快而影响“笑”果,有些演员的内心活动可再加强等,但整体表现是值得赞许的。文武场面的处理手法,动作设计和队形等的呈现方式具有看头,不落俗套。演员们无论角色轻重,都认真竭力地完成演出任务,认真最美,不是吗?尤其是饰演金凤公主的林靖家,因突发状况必须在极短促的时间顶替角色,无疑是发掘了她的潜力,从《秦香莲》的冬哥、《杨宗保与穆桂英》的穆桂英到《翠山情缘》的金凤公主,不否认她确实是进步了。相信只要再经过训练细雕和自己的努力,来日必然有更好的发挥机会。传习班不乏握瑜怀玉之人,例如英珠老师、蓝老师等这样全情投入传统艺术的领域里,相信薪火传承有望,明天的曙光肯定更灿烂。


除了表演方面,其他的部分也值得一提:从前台负责赈灾义卖的人员到幕后的技术人员或志工队伍,他们严谨与专业态度均让我刮目相看。比如:那天在修改字幕时,就无意间听到两位负责搬景的志工正在一丝不苟的商讨如何更好地配合,避免出现失误。发现原来技术人员手中都有剧本,而且都会事先熟悉内容,确保工作顺利进行,这一点是我们值得借鉴学习的。顺便一提,在芗剧团演出《玉堂春之抉择》的第二天,我意外地在后台听到一位音响的工作人员哼唱了剧中的两句歌词,真是叫人讶异不已。

举办类似的汇演活动,筹备过程肯定是吃力不讨好的。然而,云集各个剧团可以借机从中互相观摩学习、交流分享,取他人之长,弥补自身不足。同时拉近彼此的距离,加强凝聚力,形成一股强劲的力量,携手推广在地的文化资产,意义深远、使命重大。

2009台湾戏曲节的8天11场戏曲汇演落幕了,我心依依,期待下次的相聚,而且深信会更精彩,加油!

张姗兰20/09/09撰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